六月的傍晚,晚霞映红了天空。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第十七社区百盛佳苑14栋“民族团结示范楼”前,社区居民齐聚一堂,自发举办了一场“楼宇融情迎端午”活动,大家包粽子、展才艺,其乐融融,亲如一家。打破防盗门隔阂、增进邻里间感情、促进各民族团结,在这里,总有一幕幕温情的场景、一个个暖心的故事,以不同形式精彩“上演”。
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人民检察院工作队驻社区以来,聚焦总目标,围绕“1+2+5”目标任务,力度上持续接力,广度上不断延伸,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做好“必答题”,善做“选答题”,勇做“附加题”,不停步、不懈怠,通过思路上的亮度、工作上的力度、服务上的温度,赢得了居民心中的高度。
“必答题” 有了新答案
十七社区是个新建小区,最早一批居民于2015年入住,然而新建的小区并没有呈现新兴的态势,在社区历年受理的民生诉求中,物业类问题占比达到高达70%。“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对物业管理缺位、业委会形同虚设、居民“沉睡”等沉疴多年的社区治理困局,工作队以党建为引领,构建“红色物业”运行新体系,让党建“这根针”穿起基层治理的“千丝万缕”,趟出了一条“党总支引领、社区协调、物业自治、业委会监督、居民参与”五方协同治理的新路径,推动基层治理改革。
实施“红色物业”党的组织和工作双覆盖攻坚行动,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党总支承担 “孵育”党员职责,帮助打造一支觉悟高、业务强的“红色物业队伍”,现已有4名物业员工递交入党申请书。积极推行社区“两委”、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工作机制,确保物业服务企业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通过法定程序已有6名党员交叉任职。充分发挥了“红色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通了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我对自己的政治素养有信心,也自信能公心处理好小区的各项事务。”在党员、业委会委员、志愿者魏宝善老师傅看来,“红色物业”给了他继续发光发热的平台,“能帮小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邻里和睦,是我最开心的事。”小区自治,居民是关键。工作队积极构建“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以辖区“红细胞”党员为主力军建立“资源库”,通过“志愿+选拔”,招募了6支共60人素质高、能力强、有热心、愿奉献的“同心”志愿者服务队,以两个网格党支部牵头,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小区“共建共治共享”生动局面。
“自从开展了‘红色物业’创建,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心、更加舒心,原本的‘问题小区’如今已大变样,把小区交给你们,我们很放心!”居民对工作队赞不绝口。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驻社区伊始,工作队就把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全体社区工作人员脑海,把发现、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实效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健全“选育管用”精细化培育全链条机制,优化干部成长路径,今年联系培养后备干部4人、入党积极分子8人,帮助社区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堪当重任、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对核查192平台准确率不高的网格员、对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经验不足的内勤人员,工作队通过思想上关心、行动上助力、心理上疏导,授之以渔,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工作队指导我们工作,让我们用自己的‘辛勤指数’赢得了群众的‘满意指数’,用自己的‘奉献指数’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工作越来越有目标、越来越有干劲!”社区工作人员马静如是说。
“选答题” 有了新选项
辖区居民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对小区物业服务质量要求也较高,工作队结合社区实际,聚焦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需求,以“精心呵护+配套服务+强力保障”服务理念强化为民宗旨,打造“物美同心 服务为民”社区品牌。
居民栾凤英老人患白内障多年,去年11月老伴中风偏瘫行动不便,以前家中的水电维修都是老伴负责,现在却力不从心。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隔三差五就来看望两位老人,陪老人聊天、帮老人干活、关心老人需求,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贯穿于工作日常。“咱社区的工作队员对我们的关心关爱,就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亲,这老了老了,还有这样的‘小棉袄’,真是我们得福气!”老人激动地拉着工作队员的手说到。
老两口也成为了社区敬老爱老“暖心工程服务站”的第一批受益者,辖区7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101人,入户走访中,工作队发现这其中不乏体弱多病、行动不便者,为改善高龄老人群体的生活品质,工作队聚焦高质量养老服务,对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开展全面摸排。在工作队的力促下,社区与“壹昇堂中医院”、“御龙足道养生馆”分别签订了敬老爱老服务协议,为高龄老人定期开展健康义诊和足部养生送上门的贴心服务,用实际行动关爱老人,让辖区的老年人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中安享幸福晚年。
“再也不用拎着电瓶上下楼充电了,省力又安全,充电4小时只收1元钱,手机扫码付费,真是太便捷了。”小区车棚安装了电动车自助充电桩,博得了居民的连连称赞。只要居民有需求,工作队立刻就放心上,用心做“雪中送炭”的事,用心使群众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真正了解居民期待什么、需要什么。工作队联手社区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联合服务企业引进便民亲情服务,纯净水直饮站、自助洗车站、快递驿站、自助缴费终端、中国移动服务进社区,联系物业公司抢救更换死绿地面积 25处、增设健身器材4处、加装凉椅26个,推行“红色家园”智慧平台,线上线下收集社情民意,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居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这也是居民对“红色物业”最推崇的根本原因。
“附加题” 有了新思路
“感谢工作队,幸亏有你们帮助调解,我们才能拿回这194000元的辛苦钱。”检察官工作室联合社区民警、劳动监察大队帮助辖区施工单位驻地的32名湖南籍务工人员从施工方处要回了应得的工时费和交通补贴,并以案示警在生活基地开设法制培训班,一周两次普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知识,提高依法维权意识,开展“远离黄赌毒 共建和谐社区”宣传活动,助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工作队依托派出单位优势,在社区挂牌成立检察官工作室,打造“枫桥经验”检察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选派6名善于和群众沟通、检察业务能力强的干警,建立检察官工作室服务机制,每月20日常态化驻点服务,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协助开展人民调解、开展未成年检察、拓宽控告申诉渠道、协助开展社区矫正等六项活动,将“一站式”检察服务搬到居民家门口,以检察职能支持和帮助社区做好群众工作,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自三月挂牌以来,检察官已参与化解矛盾纠纷15次,指导人民调解9次,开展普法讲座4场。
“我们的孩子是‘星星的孩子’,我们希望他能快乐起来,工作队帮帮我们吧……”那天,社区来了这样一对言辞恳切的家长,经过沟通详细了解了他们的诉求,工作队和社区“两委”第一时间召集会议,并邀请专家给予指导性意见,制定可行性的方案,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一场“与星通行”关爱行动。在社区一楼为辖区的“星星儿”们提供了活动场所和基础配置,做好安全防护,诚邀心理协会的老师和检察院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干警为孩子们作定期辅导,招募有幼儿教学资质的老师作为志愿者陪伴孩子们开展各项活动。我们用爱温暖孩子们的心,尽心尽力做好星星的守护人,祝愿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的脸上能逐渐浮现出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从检察官到驻社区干部,转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将继续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让人民满意的“时代考卷”。